
全國兩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,為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明確了新方向、規劃了路線圖。如何面對產業結構重新洗牌和變更迭代,是國有企業必須回答的“時代命題”。當下,中國鐵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,必須深學踐悟兩會精神,探索國有企業改革、戰新業務發展、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舉措,以改革定義發展坐標,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,蓄積發展動力。
以改革之勢,打造企業治理新支撐。國有企業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化企業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。自推行國企改革以來,中國鐵建各子分公司針對制度體系、組織機構體系、項目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大刀闊斧推進深化改革,直擊病灶、精準開方,進一步夯實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。但不容忽視的是,在補齊短板、鍛造新板上仍有差距。縱觀當前行業形勢,只有全面提升改革治理系統性、整體性、協同性,持續深化企業治理體系建設,以“三重一大”為切入點,厘清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,健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,形成權責法定、權責透明、協調運轉、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體系,更好發揮各公司黨委“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實”作用,“鐵建之制”才能實現“鐵建之治”。與此同時,深化三項制度改革,嚴格“撤、并、轉”整合職能部門,進一步規范“廢改立”,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,治理主體才能實現同頻共振、同向發力。
以創新之效,布局戰新產業新賽道。戰新產業的發展,既要有立足當前的緊迫感,又要有謀劃長遠的戰略眼光。當前,建筑行業整體下行,不少企業舉步維艱。對于中國鐵建而言,發展戰新產業不僅是破冰突圍的必由之路,更是實現轉型升級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。2024年,中國鐵建發布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,明確了“1256”戰略發展方向,優化了產業布局和機構調整,走出了頂層設計第一步。做好發展戰新產業發展“后半篇文章”企業要緊密結合中國鐵建部署,從實際出發,立足自身資源稟賦、基礎條件“量體裁衣”。一方面,企業要堅持傳統市場的主站位的定力,不斷推進“1+N”陣地布局。另一方面,還要以廣闊的視角融入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,勇于開辟新領域、新賽道,著力挖掘智慧城市、生態環保、新能源等新興領域,強化多輪驅動、多業態開花,以創新的謀略不斷豐富戰新產業“圖譜”。我們只有堅持在傳承中創新,走好傳統產業與戰新產業“相輔相成”發展之路,才能在保持企業穩定發展的同時,不斷開辟新的增長點,將改革“作戰藍圖”轉化為“施工圖”,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以“智造”之力,貢獻鐵建建造新模式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“牛鼻子”,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“先手棋”,誰就能占領先機、贏得優勢。科技創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定義了企業的發展未來。今年全國兩會上,人工智能+關注熱度持續攀升,智能互聯時代撲面而來,中國鐵建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戴和根在接受《國資報告》專訪時指出,發展戰新產業是中國鐵建破冰突圍的必由之路,要想在戰新產業取得發展優勢,必須用好科技創新這塊“敲門磚”。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,企業不僅需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務實融入中國鐵建“1+9+N”科技創新體系,因地制宜圍繞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新工藝等產業方向精耕細作,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。同時,還要充分運用數智技術、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加快專業化主業優化升級,依托BIM、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技術,將“互聯網+”引入一線建設,建造“智慧工地”“數智工地”,提升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能力、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,塑造全新經濟增長引擎。不僅如此,充分發揮產學研用優勢,攻關原創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,用好“五小”創新、科技創新工作室等新質生產力孵化平臺,將創新取之產業工人智慧,用之于施工項目,形成“智造”多發優勢。
改革是企業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,是決定企業命運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。當前,面對智能+新業態的全面涌現以及全國兩會“兩重”工程釋放項目紅利的形勢,中國鐵建正站在新的起跑線上。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搶占新興產業新領域、新賽道,全面提升智能化發展水平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,推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: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:100855